朱温临淮河,虎视何雄哉!
与之对应的,杨行密呈现明显的劣势,在淮河南岸,仅有三万人马用以抵御庞师古的七万大军。淮南杨行密危如累卵。
这时候,从兖州逃来的河东援将李承嗣献上了一计,派少部分敢死队迂回到敌后,偷决上游之水,以水攻之,待其自溃,主力部队再趁乱掩杀。
这条计策并不能算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妙计,因为它的成功还需要对手的配合。如同火烧赤壁一样,诸葛亮不仅需要借东风,还需要曹操把战船连成一片。
在水淹清口的计划中,杨行密需要对面的庞师古把汴军驻扎在地势低洼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庞师古,在草军中就是朱温的部下,是朱温嫡系中的嫡系,累以战功升迁,是汴军中着名的“接盘侠”,先后接替过朱珍、朱友裕。援陈破蔡、渡淮攻滁州、破天长、下高邮,战无不胜;克徐州,斩时溥首级以献;伐郓州,擒朱瑄以献;攻兖州,追朱瑾……战功赫赫。被朱温表奏为徐州武宁军留后。
庞师古之所以深得朱温信任,除了资历,还因为庞师古对朱温向来是言听计从,是个听话的乖宝宝。早请示、勤汇报,高举“朱温语录”,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朱温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朱温做出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
朱温的思想总能得到贯彻实施,庞师古的军事指挥能力未见得是最强悍的,但他的政治觉悟绝对是最高的。因此,每当面临前线统帅出现意志动摇的时候(如朱珍、朱友裕),朱温总会让庞师古来接替统帅位置,以保证后方对前线军队的绝对控制。
现在,庞师古已经是节度使,也是征淮东方面军总司令了,但他还是秉承了一贯的作风,在临行前,主动找朱温请示工作,并严格按照朱温的指示来做事。
按照朱温指示,庞师古在清口驻军,其驻地地势低洼,崎岖不平,三十里之外才是平坦之地。有人建议他在别处安营扎寨,被他断然拒绝。
他对朱温的命令从来不怀疑,向来是严格执行,他也希望下级也具备这样的执行力。
庞师古是候补节度使,即将走上节度使的领导岗位。新晋升的领导,急需树威,最迫切看到下属们恭敬、崇拜的目光,最忌讳下属们的质疑,最不能容忍下属们挑战其威严。
建议我移寨,就是对我的判断有所怀疑,就是对我的不认可,就是对我威严的挑衅。
庞师古非常生气,“这是军令——朱温的。”他还是对自己没底气,只好搬出朱温来控制局面。
也许,这里的确不是安营扎寨的最佳选择,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之前曾有过在淮南驰骋纵横、无人匹敌的经历,现在又统领着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领导权威受到质疑而吃醋,还不足以让庞师古一败涂地,而骄兵轻敌,才让庞师古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