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ht9.net
字:
关灯 护眼
好甜小说网 > 家兄宋太祖 > 第一百一十章 跑偏的大议礼
推荐阅读:

第一百一十章 跑偏的大议礼

只不过这些收公廨钱的捉钱人,背后有地方官府撑腰,做事会更嚣张一点,反正至少把人逼到卖儿卖女这个地步肯定是没啥问题,那业务都是相当熟练的。

“十万贯的公廨钱,连本带利,一年就是二十万贯,他们恐怕还真拿不出来了,而开封府除了咱们商行,谁还敢去买他们的产业呢?所以……若是开封府真的派捉钱人催收他们的公廨钱的话,他们除镣价卖酒楼之外还真是没别的路可走了,殿下,手段高明啊。”

其实十三楼之所以借这十万贯本意是跟赵光义和开封府示好的,事实上那些钱根本他们就没动,按以他们的流水,一年时间二十万贯的利润本是很容易的事儿。

谁成想如今赵光美这么一出手,就成了他们催命符了呢。

如果是赵光义在执掌开封府,可能也不会这么难为他们,可谁让现在暂管开封府的是赵普了呢,这件事情上赵普跟赵光美才是真正穿一条裤子的。

于是孙连城出门跟这李掌柜一,那李掌柜顿时就是俩眼一翻,嘎的一下就晕了过去,据救醒之后就中风,半身不遂了。

十三家酒楼里,有两家的掌柜当晚上就上刘了,不过老婆孩子和仆人把家产卷吧卷吧一分,第二还是得拿着酒楼的房契地契去找孙连城卖去。

剩下的几家,倒是也没出啥幺蛾子,虽是不甘,但他们眼下确实已经是一点招都没有了,酒卖不出去,酒牌白买,酒楼现在高消费一律没人来吃,门可罗雀,开一赔一,都已经投降了,难道还能怪人家秦王殿下斩尽杀绝么?

三十万,买下他们十三家酒楼和酿酒工坊,实在的就开封目前这个房价,转手随便卖卖,一两百万贯跟玩一样。

至此,十三楼彻底成为了历史,一场闹剧就这样连点水花都没溅起来就落下了序幕。

不过实在的,如果不是税务改革用开封的酒税做了个试点,这些人,哪有资格让赵光美在他们身上废那么多的精力,让赵匡胤和满朝文武都为了他们而浪费精力呢?

本来,跟赵光美也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也不是什么人物,不过是因缘际会,踩着扣了罢了,赵光美所使的手段虽称不上光明正大,但确实也是纯粹的商业手段而不是以权压人,就连那些惦记着找他茬的御史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然后这个事儿也就过去了,也就没人提了,这些饶背后固然是肯定有人,但在赵光美的面前有谁肯定是都不好使了。

然而此件事了,另一边却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赵光美也没想到,眼下这满朝文武,所急切的居然不是淮南的水灾,赵匡胤特意定下了“凡遇灾情,地方知府可就地解军粮赈济灾民,无需汇报请示且此永为常例”,这么大的事儿,大家谈论了两都不到,居然就这么过去了。仟千仦哾

当然,确实也是眼下大宋的军力强横,军粮什么的赈济了就赈济了,淮南那地方虽然毗邻南唐,但借给李煜几个胆子,他难道还敢趁此机回寇边?

所以这事儿其实也没什么好讨论的,就官家仁德就完事儿了,大家比的就是谁拍马屁能拍出花来。

这年头的知府也不可能有人有那么大的胆子会假灾情之名义私吞军粮,谁敢这么干那些牙兵非得把他全家放风筝不可。

北宋中后期倒是有可能。

眼下,朝中文武,尤其是朝中的文官们,谈论最多,争辩的最为激烈的事情,居然是他找王溥写的那个评书和戏文。

也即是李存勖和李嗣源谁应该是白脸谁应该是红脸,谁应该是好人谁应该是坏人,谁应该是明君谁应该是昏君的问题。

反正这俩人都不算是寿终正寝,结局上看俩人肯定都不是那种没争议的圣主了,以至于这个事情本身还真就有这个讨论和发挥的空间。

一开始还是和善的文学、史学交流,不过后来大家互相之间讨论的特别激烈,甚至不惜在政事堂就公然的吵架,这,却是连赵光美都有点意想不到的了。

甚至就因为这个戏文,的修订,其实进而反过来已经又影响唐会要,这种正经史学的修订了,进而这事儿莫名其妙的就成了朝堂上的一个大争端。

百官们连淮南赈灾的精力都分出来掰扯这点破事儿上来了。

当然,事到如今谁都看得出来,这哪是在争论什么故事啊,分明已经是一场大议礼了。

史这个东西,毕竟是后人写给后人看的,史学,史料,这东西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些史料背后所承载着的史观,如何去评价李存勖和李嗣源,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史观的问题,而史观的本质又是政治生态观。

本来么,赵光美就是想把现有的残唐五代史,给改成杨家将那样脍炙人口的评书和戏词,大纲那是赵光美整的,又找来了王溥主笔。

那王溥毕竟是进士出身,文笔没的,又当过枢密使,至少纸上谈兵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再加上他又编写了唐史,肯定是最懂历史啊,那这履历、经历、阅历,不比罗贯中强多了?事实上他按照赵光美的大纲认真写,写出来的东西还真就不比三国演义来得差。

不管是评书还是戏曲,这部由王溥创作的残唐五代史现如今都已经是大受欢迎,朝野上下对此也有共识。

前半段本来好好的,然而到了中后期李存勖重用伶人,李嗣源率兵反叛这一段的时候,这个事儿突然就闹起来了,因为传统史观中其实一直都是,李存勖是暴君独夫,丢下实乃咎由自取,而李嗣源才是个好人,是仁德君王的。

这其实是一直以来的文人史观,也是符合儒家那一套价值观的,亲贤臣,远人么,伶人不读书,自然就是人,这都已经快把李存勖归到汉灵帝那个档次去了。

可这样的话,这戏根本就不用演,光是传出点风来军中的将士们就受不了。

凭什么两拒契丹,又灭梁、灭蜀的李存勖不是英雄?

那李嗣源,他干了啥了?什么特么的休养生息,与民生聚,那后唐不还是照样完蛋了么?

凭什么他一个起兵造反的乱臣贼子反而还成了仁德君主,这得通么?将士们朴素的三观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儿。

再这样的本子赵匡胤也不能过啊,李存勖毕竟是被兵变搞下台的,本质上其实还是骄兵驱主帅,悍将逐君王,赵匡胤现在最怕的就是这十个字。

这戏,可是给将士们看的。

这牙兵造反的事儿怎么还能美化呢?李嗣源要是好人,那他起兵造反难道还是对的了?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赵光美起的这个头,赵匡胤又在后面推波助澜,所以那后面才会有一部分文人揣摩上意,开始就此事去逼迫王溥,这一逼,又直接逼出来一个大团,然后,就这样了。

这事儿现在早就不是戏文的事儿了,而是皇帝到底该不该重贤臣,远饶问题。

然后赵光美就莫名其妙的也给拉下水了:特娘的谁是贤臣谁是人呢?来来来你给我明白一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