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把所有族人进行普及教育。
文化素质提高了,整个部族的素质才会提高。否则以后搞科技创新,自己便孤掌难鸣。
——
看着学员的进步,也让作为老师的王隽有成就感。
上课其实是件有趣的事情。一些学员异想天开的想法会让人忍俊不禁。比方说,王隽告诉大家我们是在地球上,地球是一个不断旋转着的球体这个道理时,有学员便问:“地球是球,那在地球下方的人,头是朝下的,不会掉出地球吗?还有,我们从来都脚踩大地,头顶蓝天,并不觉得有头朝下的时候啊?……”
科学常识成了这里的玄学。因为王隽讲的那些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简单科学道理,这里的族人听起来却是玄之又玄。
比如王隽说的“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一路分割下去,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后面会怎么样呢?我来告诉你们,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这些道理玄不玄?当然很玄啦。
又比如“我们所在的空间充满了气体,称之为‘大气’,我们的呼吸依赖大气。我们看到的风暴,就是大气运动造成的……”
大气是看不见的,大家只能感觉到风。现在说我们被大气包围着,实在让人想不到是这样。
也就是王隽在讲课,换成别人,一定会被轰下讲台去,没人信的。
因为是王隽所说,所以大家认为一定是对的。
学员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科学常识”。
数学最难。但现在是加减乘除,学了就能用,大家都很重视。王隽教会了大家十个阿拉伯数字,能列式计算加减了。
汉语课最枯燥,特别是教拼音的时候,声母韵母太难认。但是枯燥也得教。学拼音不是为了查字典,这里还不知道书为何物呢,学拼音是为了统一发音,让大家知道正确的发音是怎么回事。
为了调节气氛,王隽经常会在汉语课讲一段《西游记》,所以枯燥的汉语课反而是大家盼着上的课。
音乐课最轻松。
——
教着教着,王隽就感到不方便了。
光有黑板和粉笔不行,纸笔墨也得有。
再说,内容多了,得有书或者让学生记录吧,总不能全部靠强记硬背。
必须研制出书写工具来。
纸笔墨三项,笔好像简单一点,不就是把一些毛设法聚合在一起吗?
纸?不好搞。王隽知道纸是用树皮、麻一类的纤维做成的。乡下煮豆腐,面上会结成一层皮,揭下来,就是一张豆腐皮。那么,把这些植物捣烂熬制,如果也能像豆腐那样结成皮,那就是纸了。思路应该是这样。
至于墨,王隽了解甚少。原材料好像是松树。对了,木炭是黑的,磨碎加上胶结材料再凝成块,是不是就成了墨呢?这个得试试。
思路有了,王隽找托思商量。
托思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王隽要做什么东西。
听王隽一再解释,托思才明白首领要发明一种轻便的书写工具。
因为托思没概念,王隽只得亲力亲为了。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月将满,第一期的培训班即将结束。
学员对身处的大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会了多位数的加减法,简单的乘除,背下了乘法口诀,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会话,认出几十个汉字;会唱好几首歌曲,对节拍和旋律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个月学不来很多东西,学会这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王隽觉得自己教书育人方面是不错的,起码课堂上从来没人开小差打瞌睡。
——
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房屋已经封顶,屋顶的瓦都已经盖好,开始室内外的装修了。
而第二栋的宿舍也在第一栋主梁假设好以后动工,目前石头基础已经做完,准备筑墙。至于缺少的木材,早已派人开采去了。
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着,顺顺当当。
然后,就在第一期培训班结束的这一天,上午,北面的山梁上,一柱黑烟袅袅升起,甚为刺眼。